新聞參考資料(出版「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增訂版)」,增列「後金融海嘯之重要思維: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專章)
中央銀行新聞參考資料 99年3月31日發布
出版「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增訂版)」,增列「後金融海嘯之重要思維: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專章
|
本行於本(99)年2月6日出版「全球金融危機專輯」乙書,該書對本次全球金融海嘯的成因與影響;主要國家的因應對策;相關的金融實務與監理之缺失,以及據此研提的改革建議;乃至於當代總體經濟理論及國際貨幣制度之檢討,均提供有系統的介紹。由於各界的反應熱烈,因此該書出版不到一個月,當初付印的650本即已告罄。 鑒於近來相關政府機關、學術單位及國內各金融機構,仍不時來電(函)詢問該書;同時代理政府出版品銷售的書局,亦一再反映讀者需求,擬增加該書的進貨,因此本行乃有加印的計畫。此外,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來,明斯基(Hyman P. Minsky)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受到國際間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如IMF)及學界均肯定此一假說的真知灼見,並認為應給予其該有的地位。雖然本行 彭總裁在序文中已提及金融不穩定的本質,但為了讓讀者更加瞭解此一假說的精髓,本行特別在「全球金融危機專輯(增訂版)」中,增列「第十五章 後金融海嘯之重要思維: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專章,俾供讀者一窺「金融不穩定假說」的全貌。 已逝經濟學家明斯基最早對金融不穩定的本質提出說明,他以凱因斯的論說為基礎,歷經多年的研究,於1986年發表「金融不穩定假說」(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此一假說,套用在近年「影子銀行體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房市及總體經濟一步步邁向金融危機深淵的過程,精準得令人驚訝且佩服,就連美國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總裁Janet L. Yellen都公開表示推崇。 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與金融海嘯爆發前華爾街的主流信仰「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其關鍵的不同處是: 就「效率市場假說」而言,主張資產價格永遠能充分反映所有訊息,因此無論進行何種交易策略,投資人皆無法獲取超額報酬;換言之,資產泡沫並不會形成,就算真的出現,也不會持久。至於「效率市場假說」成立的一個重要前提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基於此,「效率市場假說」認為市場的波動會自然朝向唯一均衡點,在達到均衡後市場就會一直保持靜止狀態,除非是有新的、不可測的、外部性的事件所帶來衝擊的改變,其特別強調,外部力量的介入係造成金融市場波動的主因。 相反的,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則主張金融市場源自內部的力量,引起信用擴張與資產價格膨脹,接著而來的則是信用緊縮與資產價格萎縮。換言之,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boom and bust)完全是內生的。明斯基的觀點隱含金融市場並不會自己達到最適化,或是穩定狀態,也一定不會達到最佳的資產配置。總之,明斯基的論證抨擊了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基本教義,就如同凱因斯之前對古典經濟學派的抨擊。 歷經此次金融海嘯的衝擊,證明現行的金融監管制度無法與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同時並進,以致於金融體系不穩定的本質擴大了順循環(pro-cyclical)的問題;當景氣狀況好時,金融機構具有擴大槓桿、助長債務擴增的傾向,而景氣一旦轉壞,又有過度促使債務緊縮的去槓桿化行為。鑑於金融不穩定的本質,以及對實質經濟的傷害,金融海嘯對各國中央銀行的啟示是,單是維持物價穩定仍不足夠,貨幣政策仍須關注金融穩定目標,否則金融危機可能一再重演。 為防範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促進金融穩定,主管當局除採行「個體審慎政策」(microprudential policies)外,亦應採行「總體審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ies)。「總體審慎政策」與現行強調個別金融機構穩健性的「個體審慎政策」之最大不同,在於前者是著眼於維持整體金融體系之穩定,以及考量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相互影響關係,運用管制(regulation)與監理(supervision)等工具來紓緩金融體系順循環的特性,並降低系統風險,以促進金融穩定。 近期,國際清算銀行(BIS)建議採行之「逆循環的資本計提」(counter-cyclical capital charge),就是「總體審慎工具」(macroprudential tools)的一種。所謂「逆循環的資本計提」,係指當景氣好時,要求金融機構增加資本計提,景氣轉差時,則允許金融機構減少(動用)資本計提;類似這樣的措施,有助於降低金融體系順循環的不穩定行為。 本專輯(增訂版)之電子檔,將置於本行網站「出版品」項下,供各界參考。本行網址為http://www.cbc.gov.tw。
|
備註:
業務聯繫單位:金融業務檢查處金融穩定評估科 電話:(02)2357-1465
新聞聯繫單位:秘書處國會及新聞聯絡科 電話:(02)2357-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