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中央銀行-中文版

:::

大麥克指數不適合用於評估當前市場均衡匯率

發布日期:

中央銀行新聞參考資料                        105年7月26日發布
<網址:http://www.cbc.gov.tw>

大麥克指數不適合用於評估當前市場均衡匯率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於1986年首度發布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擬以輕鬆的方式介紹匯率理論;如今,大麥克指數已滿30歲,這種「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也受到超乎想像的歡迎。

其實,大麥克指數原只是《經濟學人》的趣味之作,但之後卻被廣泛使用,甚至到濫用的程度。對此,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

大麥克指數係立基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理論;亦即,長期而言,任兩國的相同商品籃,經匯率換算後,應具有相同價格,如價格有所不同,則顯示匯價有高估或低估之傾向,而大麥克指數的商品籃僅包括1種商品:麥當勞的大麥克漢堡。

關於大麥克指數的用途,《經濟學人》早在2003年便坦承[1]大麥克指數有其缺陷,因為大麥克並非跨境貿易的商品,不符PPP理論的條件;大麥克漢堡價格各國稅負關稅不同的利潤率,以及租金等非貿易投入財的成本影響。因此,此一指數從來就不是作為匯價走勢的精確預測,僅為使匯率理論更易理解的工具而已。

不惟如此,2006年時《經濟學人》更直指[2],大麥克指數多年來在全球被各界廣泛引用、甚或濫用。《經濟學人》在專文中指出,若干美國政壇人士喜歡過於隨意地援引大麥克指數,以迎合他們自己的目的,例如,要求中國大陸應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以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但中國大陸的大麥克漢堡價格便宜並不代表人民幣匯價遠低於其公平的市場價值

《經濟學人》並指出,PPP係長期概念,象徵匯價的最終走向,但對於解釋當前市場均衡匯率,卻貢獻甚微;更何況,生產漢堡所需的中間投入,同時包括貿易財與非貿易財


[1] The Economist (2003), “McCurrencies,” The Economist, Apr. 24.

[2] The Economist (2006), “McCurrencies,” The Economist, May 25.

 

 

備註:
業務聯繫單位:網資小組      電話:(02)2357-1628
新聞聯繫單位:秘書處聯絡科    電話:(02)2357-1561

收合/CLOS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