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中央銀行-中文版

:::

新聞發布第118號(本(17)日某媒體報導「資金太寬鬆,金管會槓上央行」,查與事實不符)

發布日期:

中央銀行新聞稿 97年6月17日發布
<網址:http://www.cbc.gov.tw> (97)新聞發布第118號
本(17)日某媒體報導「資金太寬鬆,金管會槓上央行」,查與事實不符,特說明如下:
一、 過去10年我國超額儲蓄累積達6.5兆元
就國民所得帳言,一國的超額儲蓄係指將儲蓄用於國內固定投資及存貨投資後的餘額,亦即國際收支帳上的經常收支餘額,兩者可謂一體的兩面。
近10年來,我國在貿易持續順差下,超額儲蓄持續累積,民國87年至96年10年間我國平均儲蓄率達27.79%,而平均投資率為21.63%,超額儲蓄率高達6.16%,金額達6.5兆元。
此外,最近10年間,我國資本淨流出累計達274億美元(折合新臺幣約8千5百億元),表示民間配置部分資產在國外,有助於紓解國內的超額儲蓄。
上述超額儲蓄扣除資本淨流出後,尚餘5.65兆元,這些資金主要呈現在各部門持有的國內各種金融資產。


二、資金主要流向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及壽險商品
根據我國資金流量統計分析,近10年來,國內全體部門持有之流動性主要流向銀行存款、股票、債券(政府債券及金融債券)及壽險商品。


三、國內資金需求不強,銀行放款成長較緩;另基於風險考量,銀行保有較高流動性
近年來由於民間投資意願保守,國內資金需求不強,政府復陸續償還銀行借款,加以受卡債、問題金融機構等負面因素影響,銀行放款態度轉趨保守,放款成長不如預期。此外,銀行基於風險考量,對於資金之運用亦傾向保有較高之流動性,流動資產因而較高。


四、本行積極沖銷超額流動性,銀行超額準備維持低檔,準備貨幣與貨幣數量適度成長,顯示資金並無過於寬鬆問題
由於資金供給持續增加,資金需求相對較弱,為維持物價與金融穩定,本行必須適度控制銀行超額準備與準備貨幣之水準,俾維持貨幣數量於合理範圍。
過去10年來,本行分別以發行定存單、收受金融機構轉存款,以及換匯交易等工具回收市場餘裕資金,10年來累計回收新臺幣約5兆元,銀行超額準備平均維持在新臺幣97億元,其中96年及97年1至4月剔除問題銀行後之超額準備則分別為74億元及117億元,尚屬適當。
在本行審慎操作下,過去10年間我國準備貨幣、銀行放款與投資、M2及物價成長均維持在合理水準。
成長率                                  96年(%) 87年至96年 (%)
準備貨幣                                4.71                 5.26
銀行放款與投資                    3.54                 3.76
貨幣數量M2                           4.25                 6.14
消費者物價                            1.80                 0.89


五、銀行超額流動準備並非衡量資金寬鬆與否之適當指標
銀行將收受之存款分別運用在提存準備金、承做放款及投資證券後,所餘資金為銀行的超額準備,該項資金始為銀行之餘裕資金,係衡量資金寬鬆與否之適當指標。此外,評估金融體系資金是否適當,尚須觀察準備貨幣、貨幣數量及銀行放款與投資等指標之變動。至於銀行超額流動準備僅係反映銀行資金之運用與資產配置之偏好,並非用來衡量資金寬鬆與否之適當指標


六、本行希望外界能對金融統計相關數據之內涵多加了解,避免對實際金融情況錯誤解讀。上述相關統計數據均刊登於本行網站,盼外界多加利用

新聞聯繫單位:秘書處聯絡科 電話: (02) 23571558

收合/CLOS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