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中央銀行-中文版

:::

新聞參考資料(近年美國勞動生產力快速增長之解析)

發布日期:
中央銀行92/03/25新聞稿 中央銀行新聞參考資料 92年3月25日發布
<網址:http:/www.cbc.gov.tw>
近年美國勞動生產力快速增長之解析
面對美國近年來經濟成長減緩,而以每工時產出衡量的勞動生產力卻大幅成長的現象,2002年10月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Alan Greenspan在美國勞工部與美國企業協會研討會的專題演說中,提出一些見解。茲摘述重點如下:
一、每工時產出增加與下列兩項廠商營運策略改變因素有關:
(1)企業瘦身,降低成本。在面臨需求普遍低迷且市場上逐漸喪失價格主導權的情況下,「撙節成本」(cost savings)策略成為企業提高其利潤率的重要方法。整體而言,成本降低通常會帶動每工時產出增加。
(2)製程再造,提高效率。由於利潤率受到擠壓,企業不得不重新規劃其工作流程以及資源配置,期使現有產能作更有效率的應用。此外,隨著資本財次級市場的發展,資本財的利用與配置更有效率。企業也可能對現有人力作更為密集的運用來提高其生產力。
二、企業喪失價格主導權與連帶市場競爭壓力擴大可能是引燃企業瘦身與重整的導火線,但是否有瘦身的本錢以及產能重組的機會,才是真正決定潛在生產力提昇的關鍵。企業瘦身或製程再造,都只是造成每工時產出「水準增加」的效果,不必然意味生產力會「持續成長」。如果欠缺新的技術與投資,單單透過經營管理手段實不能獲致永無止境的成本下降或效率提昇。
三、每工時產出持續成長現象可能是反映資本投資調整成本縮小、「多要素生產力」(multifactor productivity)變動與新技術適應過程等因素的影響。
(1)資本投資調整成本縮小。新增廠房機器設備在裝置之後,總需經歷一段學習、適應或磨合的過程,雖然資本投資最終將促成每工時產出增加,但因這些調整成本,會緩和新增投資對產出增加的初期效果。過去幾年投資支出相繼減少,反而使安裝機器設備的調整成本縮小,加上1990年代末期因大量投資而產生產能過剩現象也逐漸消退,這些都是當前生產力成長的激勵因素。
(2)「多要素生產力」成長。生產力成長的貢獻中除了包含勞動品質的改變(係以勞工所使用的資本量來衡量,亦即所謂的「資本深化」)之外,尚有來自「多要素生產力」的貢獻。「多要素生產力」指包括技術進步、組織變革、景氣循環因素、以及資本投資以外對每工時產出影響的眾多其他因素。在過去數年投資支出低迷而且勞動品質也未見快速改善的情況下,似乎「多要素生產力」成長較能解釋大部分的每工時產出增加。
(3)IT技術融合與適應過程依然持續。資本投入及企業經營習慣接納電算通訊技術的融合過程仍在進行中;這些技術創新帶領生產力提高至較高的水準,其調整過程似乎尚未結束。
四、許多研究認為,始於1990年代中期的美國生產力提昇仍可望延續一段時期;根據估計,未來十年的生產力大致可按每年平均2.25%的速度成長。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歷史經驗顯示,維持生產力快速成長的延續期間可長可短,並無固定規律可循。
收合/CLOS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