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中央銀行-中文版

:::

新聞發布第109號(新增公布我國「國際投資部位表」)

發布日期:
中央銀行93/06/30新聞稿 中央銀行新聞稿 93年6月30日發布
<網址:http:/www.cbc.gov.tw>
新增公布我國「國際投資部位表」
為配合國際金融統計發展,並加強資訊揭露,本行自本(93)年起比照國際貨幣基金「特別資料公布標準」(Special Data Dissemination Standard, SDDS)之規範,新增公布我國「國際投資部位表」(有關該表之定義、與國際收支之關係及其應用,請參閱附件)。本次公布資料為民國89年至92年,嗣後,定於每年6月底發布上年底國際投資部位表。「國際投資部位表」資料除公布於本行網站外,並將刊載於「國際收支平衡表季報」。
由於我國經常帳長期順差,民國89年至92年底之國際投資部位均呈淨資產,92年底對外淨資產餘額達3,085.1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他投資等項目均呈淨資產。
就對外資產組成項目言,中央銀行準備資產為最大部分,92年底金額為2,111.4億美元,占對外資>產的比重由89年底之37%上升至44%;其次為其他投資,92年底金額為1,000.7億美元,惟比重由89年底之30%降為21%,主要為銀行對外存放款及民間部門國外存款與不動產投資。近年來由於居民投資理財國際化,民間部門透過金融機構指定用途信託資金投資國外證券風氣盛行,且保險公司為提高資金收益亦積極投資國外證券,致居民對外證券投資餘額屢創新高,92年底金額達877.2億美元,約為89年底之2.6倍。此外,國內企業為降低營運成本、提高競爭力及全球運籌等因素的考量,亦積極對外直接投資,92年底居民對外直接投資餘額達840.9億美元,惟因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在當地國掛牌上市之家數很少,故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係按淨值計價,未做市價評估。對外衍生性金融商品投資金額最小,92年底僅2.2億美元。
對外負債組成項目方面,非居民證券投資占對外負債之比重最大,該比重由89年底之40%逐年略減,惟92年底轉增至47%,金額達828.6億美元,約為89年底之2.5倍,主要係外資持續投資國內股市、國內企業以發行海外公司債及全球存託憑證方式籌資風氣昌盛,以及92年間我國股價指數明顯上揚所致。第二大項為其他投資,89年至92年間其占對外負債平均比重為35%,92年底其他投資負債為545.6億美元,主要為銀行部門之國外負債。第三大項為直接投資,89至92年間其占對外負債平均比重為25%,90年因我國加入WTO承諾開放服務業市場,吸引外資前來投資,加上國內股價上揚,致年底以市價計算之非居民來台直接投資餘額達380.3億美元;91年非居民來台直接投資雖呈淨流入,惟因國內股價下跌,致年底存量較90年底減少;92年間則因國內股價回升,致年底非居民來台直接投資餘額增加為371.3億美元。衍生性金融商品金額最小,92年底僅1.8億美元。
下一次發布時間為94年6月30日16時20分。
未來六個月之發布時間請參閱本行網站,
網址:www.cbc.gov.tw/account/total_01.asp。
國際投資部位表簡介
  一、定義
國際投資部位表(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IIP)係國際貨幣基金(IMF)第五版國際收支手冊新增的統計,記載某特定時點(通常為年底)一經濟體居民對非居民之金融資產與負債的存量統計,原則上按當時的市價計價,除非是無公開市價(如非上市櫃公司的股權投資)的金融交易,則得以面值或淨值計價。
二、與國際收支的關係
國際投資部位表與國際收支平衡表分別為一經濟體對外交易的存量統計與交易量統計。該表的項目分類與國際收支金融帳一致,按功能區分為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其他投資及準備資產。惟國際投資部位表之兩個時點的差額,並不等於國際收支金額,亦即該差額除了反映國際收支所記載的對外交易,尚包含國外資產及負債的價格變化、匯率變動及其他調整。其他調整則包含特別提款權的分配/取消、黃金貨幣化/非貨幣化、項目的重新分類、債務的免除、徵收或沒收等。
三、於總體經濟金融的應用
國際投資部位表資料的分析及指標運用主要包括:
(一) 計算「金融開放比率」,衡量一國之國際金融整合程度
運用國際投資部位表之直接投資及證券投資合計的資產負債存量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值計算「金融開放比率」(Financial Openness Ratio),可以衡量一國國際金融整合程度。IMF學者的實證分析顯示,國際金融整合與經濟成長存在正相關,惟金融開放比率須大於0.5的門檻,國際金融整合才會明顯降低總體經濟的波動性,而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的金融開放比率均低於此水準。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金融自由化及全球化,金融開放比率逐年升高,89年底為0.49,90年底首度超過0.5而為0.69,92年底更升達1.02。
(二) 由非居民直接投資相對外債的比率,評量一國對外融資的穩定度
由國際間經驗顯示,一國若發生金融危機,可能面臨國內資金大舉外流及到期的短期外債無法續獲展期,使得本國貨幣大幅貶值。在不同型態的資本流動中,以直接投資的波動性最低,直接投資相對外債的比率愈高,表示對外融資資金的穩定程度愈高,發生通貨危機的機率愈低。91年底我國非居民直接投資相對外債的比率為0.62,在東亞四小龍中低於香港及新加坡,高於南韓,92年底略降為0.59。
(三) 計算準備資產相對短期外債的比率,可為流動性風險的評量基礎
一國貨幣當局若擁有充裕的準備資產,可於金融危機期間用以捍衛本國通貨而不受國際投機性資金的攻擊,並確保國內經濟受創較輕。準備資產相對短期外債的比率愈高,金融危機的發生機率及惡化程度愈小。91年底開發中國家準備資產相對短期外債之比率平均為2.8,我國為4.9,92年底則略降為4.4。
(四) 由資產負債結構,進行風險評估
國際投資部位呈淨資產或淨負債,或是其資產負債的結構,係以股權為主或債權為主,長短期之配置,計價之幣別…等的不同,在其面臨資產價格或匯率變動引發的風險亦不同,例如對呈淨資產的國家而言,風險主要來自外國資產價格相對於本國資產價格跌幅大或本國通貨升值,使得以本國幣折算表示之國外淨資產價值縮減;另一方面,對淨負債國家而言,若外幣借款占國外負債的比重較大,一旦本國通貨貶值或外國利率上升,將使得國外淨負債增加。
從部門別觀察,相對於貨幣當局、政府及銀行體系,民間部門投資於股本及股權證券的比重較大,因此,價格變動愈大對民間部門的財富效果影響愈大,進而影響其投資及消費決策。
總括而言,鑒於國際資本移動頻繁且規模日趨擴大,國外資產及負債的資訊對投資及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定期揭露「我國國際投資部位表」,可提供政策制訂、信用評等及投資決策的重要參考。
見附表[XLS檔][PDF檔]
 
收合/CLOS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