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中央銀行-中文版

:::

新聞參考資料(金融全球化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一些實證結果)

發布日期:
中央銀行92/07/17新聞稿 中央銀行新聞參考資料 92年7月17日發布
<網址:http://www.cbc.gov.tw>
金融全球化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一些實證結果
國際貨幣基金本年三月間發佈由Eswar Prasad, Kenneth Rogoff, Shang-Jin Wei and M. Ayhan Kose所著之“Effect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該文檢視近來關於金融全球化對於開發中國家影響的相關實證研究,主要探討重點在於金融全球化是否有助於促進開發中國家之經濟成長,以及金融全球化對於開發中國家總體經濟穩定性的衝擊。
近年來,開發中國家與全球經濟在金融層面的連結程度日增,不過,1990年代以來大部分來自於工業化國家的私人資本,卻集中流入少數開發中國家,其中外人直接投資與證券投資呈現持續擴增態勢,惟銀行借款的相對重要性則下降。就工業化國家流入開發中國家民間資金的波動性而言,外人直接投資的波動性遠低於證券投資與銀行借款,證券投資的波動性不僅較高,亦較容易突然轉向。
理論上,金融全球化可透過若干管道來促進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這些管道可分為直接管道與間接管道兩種。其中,直接管道包括:1.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可增加開發中國家之國內投資;2.資本流入有助於開發中國家降低資金成本;3.開發中國家可因此獲得科技與管理技術之移轉;以及4.可促進開發中國家金融部門發展。
至於間接管道,則包括了1.風險分散可間接推動生產專業化,進而促進經濟成長;2.促使開發中國家政府承諾採取較佳的經濟政策;以及3.開發中國家對於金融整合的正面態度,是良好的訊息效果,可吸引更多的外人投資。
然而,實證結果卻難以認定金融整合與經濟成長間存在強力且穩定的因果關係。部分資料顯示金融全球化與經濟成長間存在一種門檻效應(threshold effect),也就是說,開發中國家對外開放須到一定程度後,才能享有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效益。
國際金融整合應要能夠協助各國降低總體經濟波動性,但目前研究結果顯示開發中國家的總體經濟波動並未因此降低。事實上,若干國家在資本帳自由化的過程中,發生金融危機的風險亦伴隨增加。在全球化風潮下,此種風險更值得重視。初步證據顯示,除了穩健的總體經濟政策外,改善治理品質與制度亦有助於開發中國家降低波動性高的資本流入,並減少金融危機發生的風險。
 
收合/CLOS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