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中央銀行-中文版

:::

新聞發布第172號(CLS銀行)

發布日期:
中央銀行92/10/17新聞稿 中央銀行新聞稿 92年10 月17 日發布
<網址:http://www.cbc.gov.tw>
CLS銀行
基於傳統的外匯交易交割,交易雙方各係拍發SWIFT,透過各自的貨幣代理行,逐筆分別收、付。由於時差因素,交易的一方可能已如期支付賣出貨幣,卻未收到買入貨幣的情形,即所謂收、付兩隻腳不能聯結(linked),因而產生外匯交割風險。面對目前全球外匯市場每日平均交易量高達1.3兆美元,為消除此一風險,依據BIS的建議,歐美主要外匯交易銀行共同集資成立CLS銀行(Continuous Linked Settlement Bank)。以同步付款(payment versus payment)機制,消除交割風險。在該系統下,經CLS銀行清算後,透過交割會員通知,一般銀行僅需依幣別淨額收、付。
設立於紐約的CLS銀行,自去年九月九日獲准營業以來,業務量快速成長。迄今,平均每日交割筆數約九萬筆,交割金額達一兆美元。此項業務之所以快速成長,除了能消除交割風險外,銀行的交易部門可以省去對交易對手的事先徵信、核准程序,財務部門可精確估計並減少資金需求,交割部門能大幅降低錯誤的發生率等,這都是它能帶來的正面效益。
CLS銀行目前交割的貨幣,除原有美元、英鎊、歐元、加幣、瑞士法郎、日圓及澳幣七種,本年九月中,又加入新加坡元、丹麥克郎、瑞典克郎、挪威克郎等四種貨幣。預期港幣、紐西蘭幣及韓元等,將於明年加入交割。
至於各國中央銀行是否應加入此同步付款的交割機制?曾引起相當討論。由於中央銀行外匯操作有其業務機密性,原本希望藉由BIS為CLS銀行交割會員,參與CLS機制。但經BIS一年來評估後,獲致下列結論:(一)各國央行外匯交易量不大, BIS需因而繳交CLS銀行五百萬美元股本,加上各項作業成本,不符經濟效益。(二)各國央行是否參與CLS機制?應衡量本身需要及承擔之風險。(三)由於選擇直接參與CLS成為交割會員的成本較高,或經由一般交割會員參與,有業務機密外洩的顧忌。因此BIS建議可選擇多家交割會員,或共推一家央行為交割會員的方式。
本行鑑於外匯交易量不大,且交易對手均為經篩選之信用良好金融機構,故決定不參加CLS銀行交割機制。
 
收合/CLOSE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