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參考資料(近十年來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
<網址:http://www.cbc.gov.tw>
近十年來國內債券市場的發展
一、債券市場發展情況
民國80年以前,由於政府財政赤字不大,公債發行量不高,加上一般企業之融資來源多以銀行貸款為主,公司債發行量亦甚少,使得國內債券市場發行規模不大。此外,由於約有一半左右的債券為金融機構買入,並作為流動準備而長期持有,債券市場籌碼有限,交易亦不活絡。
自民國80年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加上政府為執行六年國建計畫,財政支出明顯增加,公債發行餘額因而快速攀升。另一方面,政府為推動台灣成為亞太金融中心,鼓勵企業直接投入債券市場籌措資金,並持續放寬管制,積極建立制度,加上近幾年間央行採行寬鬆貨幣政策引導市場利率走低,因而帶動了國內債券發行市場的逐年成長。此外,開放本國銀行發行金融債券與外國金融組織來台發行新臺幣債券,更有助於國內債券市場邁向多元化。
近三年來,國內股市表現不佳,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復基於避稅考量,投資人乃大舉將資金由銀行存款移往債券市場,造成債券型基金規模持續擴大,對債券需求強烈。同期間,政府為提高債市交易效率,活絡市場交易,繼續進行交易制度之改進,如90年6月增列保險業為中央公債交易商、91年2月取消公司債與金融債券交易稅、91年7月實施指標公債電腦議價制度,以及近年櫃檯買賣中心全力推動債券採淨額結算交割機制及建立債券比對系統與電腦議價系統等電子化交易平台,導致債市交易金額屢創新高。其中買賣斷交易在利率走低的環境下更是快速成長,占債市交易總額比重迅速增加,已自81年的0.05%上升至91年的45.13%。
二、政府公債發行餘額與成交金額逐年大幅成長
近十年來,政府公債發行餘額呈逐年增加。81年底餘額為新臺幣5,514億元,至91年底,增加至新臺幣2兆2,145億元,10年間成長3倍左右。
次級市場方面,民國80年以前政府公債交易並不活絡;但自81年起,隨著公債發行增加,以及更具效率的電子化交易平台及淨額結算交割機制之建立,其成交金額明顯成長,由81年全年成交金額新臺幣10.7兆元,至91年已高達133.2兆元,10年間成長11.41倍。
三、債券型基金持續擴大對公司債需求強烈
民國81年公司債發行金額僅159億元,占全體債市發行總額的5.95%,及至民國91年發行金額高達2,858億元,占債市發行總額的29.71%。公司債在債市的地位益形重要,主要因近幾年間股市表現欠佳及銀行存款利率持續走低,造成銀行存款不斷流向債券型基金,對公司債需求因而增加;而企業亦趁利率低檔而以擴大發行公司債方式籌資。由債券型基金與公司債規模的同步成長,可見近年來公司債發行規模急速成長與債券型基金規模持續擴大有密切關連。
自91年2月債券交易稅取消之後,因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公司債流通性顯著提高,交易總額由90 年全年的2,879億元巨幅增加為91年的8,713億元,一年之間成長2.03倍。
四、銀行相繼發行次順位金融債券
民國90年10月以前,依「銀行金融債券發行辦法」規定僅專業銀行才能發行金融債券,惟由於71年3月至81年1月間郵政儲金僅限轉存四家專業銀行,因此專業銀行資金來源相當充裕,未見金融債券發行。85年至89年間,雖然專業銀行為因應中長期放款與投資需求增加而相繼發行金融債券,惟每年發行金額均低於500億元。自90年10月銀行法修訂放寬商業銀行得發行金融債券以後,為避免因打銷呆帳而導致其資本適足比率偏低,銀行相繼發行次順位金融債券以充當第二類資本,使得金融債券發行數量明顯增加。民國90年全年發行金額為1,190億元,較89年之461億元增加158.13%,91年發行金額更高達2,140億元。金融債券發行餘額乃由89年底之917億元,增加至91年底之3,773億元,兩年之間成長3.64倍。
次級市場方面,因受91年2月取消債券交易稅影響,該年總成交量大增,由90年全年之100億元增為537億元,擴增達4.37倍。
五、國際金融組織積極來台發行新臺幣債券
民國80年至85年間,國際金融組織來台發行之新臺幣債券,最初係以亞銀(ADB)之小龍債券為主,之後包括中美洲銀行(CABEI)、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北歐投資銀行(NIB)、歐洲投資銀行(EIB)及美洲開發銀行(IADB)等機構亦陸續來台發行新臺幣債券。由於上述國際金融組織信評佳,且發行利率通常較國內同年期債券略高,一推出即銷售一空,主要投資人為國內債券型基金及銀行。截至91年底外國債券發行餘額為新臺幣1,496億元。
次級市場方面,因近年股市不振,資金大幅湧入債市,外國債券交易金額亦明顯增加,91年為2,864億元。

